即使是少量運動,也能帶來幸福感

發帖於 2019-11-23
首先,我們先來分辨何為運動, 從醫學保健的觀點考量,運動應該正確的認識為體力鍛鍊,應該是一種主動積極的「動」。勞動和運動雖都是體力活動,都在「動」,甚至於勞動所消耗的總能量會比體育運動更浩大,但其實兩者並不是相同的。一般勞動都是局部的、被動的,或某些肢體,或某些肌肉在連續不斷地做著某些單調的反覆動作。 運動的好處: 抗壓 生活緊張、工作繁忙,是現代人生活的寫照。我們每天都要面對週遭許多的人、事、物,適應各種生活上的變化;而這些變化常常會引發我們情緒的波動,使之產生高低起伏,帶給我們生活上的困擾。若能維持適當的運動量並持之以恒,對於維持個人精神健康及穩定、提升情緒,將有著正面幫助;在運動過程中,腦部釋放的「安多酚」及「腦原性神經營養因子」,能夠改善情緒,幫助情緒病的康復;亦有研究發現,運動對於認知能力,睡眠有正面的影響,這些對情緒來說,都是非常值得鼓舞的發現。 當壓力造成心跳加速、血壓升高,血液擴散四肢等反應,卻又沒有透過運動獲得紓解時,長久下來就可能會造成消化系統疾病、免疫功能下降,身體變得虛弱、疲勞,工作表現欠佳,競爭力自然會逐日下降。 預防失智 根據英國匹茲堡大學發表於阿茲海默氏症協會國際會議的一份研究,在60~80歲的受試者中,部份開始每週3天、每次30~45分鐘的走路運動。一年後對照實驗組的追蹤發現,主宰記憶的海馬迴區域,容量增加了2%,而參與部份記憶功能的前額葉皮質,也隨之成長。參與研究的艾瑞克森博士(Kirk I. Erickson)表示「以如此短暫的時間、中低的強度而言,運動對於腦部的效果,相當驚人」 改善骨質疏鬆 成年女性在40歲後,骨質密度開始走下坡,特別是停經後的女性,骨質更會加速流失。一般有氧運動主要針對提高心肺,而負重訓練或肌力訓練,則能延緩與改善骨質疏鬆,包括健走、阻力訓練、爬坡,或啞鈴結合運動的重量訓練。根據加拿大麥克瑪斯特大學的一份研究,停經後婦女經過一年肌力訓練後,骨質密度平均增加9%,沒做運動的對照組,骨質密度出現下降。 綜合以上觀點, 運動不論對情緒、記憶力、骨骼肌肉的健康都有幫助,而且它也能帶來幸福感,即使少量喔!